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11-12
    奔赴篇王瑜琴,我校孔子学院专职教师,于2020年7月25日结束在葡萄牙的外派工作离任回国,同年9月返校工作。2021年6月,尽管回国储备时间不足一年,仍欣然接受学校新的外派任务,于6月24日赴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实习院长。赴任之前困难重重当时哥伦比亚正处于疫情爆发期,3月-7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扩散,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超25000例,6月24日赴任前后达到高峰,日增确诊超32000例。5月,哥伦比亚爆发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这给孔子学院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人员短缺,原本日常师资共有10名,但是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志愿者回国,孔院仅剩2名志愿者。在此情况下,王瑜琴毅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火速办理签证、购买机票赴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开展工作。由于从国内出发前往哥伦比亚的航班较少,再加上转机国核酸检测的要求,只有一条航线能成行,需经由上海、韩国、荷兰三地转机。最终,王瑜琴经过将近6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全程配备防护服和口罩,尽量减少吃喝,避免接触,安全抵达波哥大。王瑜琴抵达哥伦比亚波哥大机场到任后迅速投入工作由于孔子学院的上一任外
  • 2021-11-12
    11月11日,乐玩在线(中国)唯一官方网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三期培训班结业式暨第四期培训班开班式在马场道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召开。校党委书记殷奇、党委副书记胡志刚出席活动。天津二十中学副校长简冬生,昆明路小学副校长孙立娟,新华南路小学党支部副书记许辉受邀来到现场,我校“青马工程”第三期、第四期培训班学员百余人参加。会议由校团委书记梁燕主持。一身青马衣,一声青马人,一生青马情。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青马学员意气风发,面貌饱满高昂,精神积极向上,青马逐梦,共话信仰。梁燕介绍了我校“青马工程”的开展情况。青马学员代表献词《我们永远是青马人》,讲述了自己与青马关于勇气、奋斗、使命、担当的故事,真挚感情,振奋人心。党委学工部副部长荣滨为校“青马工程”三期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国际商学院刘鸿飞作为第三期学员代表发言。他深情地说,在青马培训班的一年,他思考以尽力做到“有理想”;磨砺以尽力做到“有本领”;实践以尽力做到“有担当”,收获了人生的精彩。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太为校“青马工程”第四期培训班学员代表授旗。承载着梦想、使命、责任和嘱托的青马旗帜招展,也宣告着新征程的启航。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为新学
  • 2021-11-12
    11月5日上午,第二期乐玩在线(中国)唯一官方网站------新疆和田地区教育局基础英语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结业仪式在我校举行,为期三周的培训圆满落幕。英语学院党委班子、研修班教学团队成员和14名新疆参训学员参加结业仪式。(图一)结业仪式上,与会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为14名参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研修班纪实片全程记录和展现了20多天的学习之旅。和田教师以英文朗诵、简报展示等方式总结了三周来的培训成果,以充满浓郁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歌曲舞蹈表演,表达了对天外教师倾囊相授、倾情付出的感激之情。英语学院党委书记郭芃对全体参训教师勤学刻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给予高度赞许。他表示,完成好这次培训任务是学院党委贯彻落实校党委工作部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体现。他希望参训教师能够将此次收获付诸于乡村小学课堂教学中,让新疆各民族儿童感受到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成为建设新疆、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为了响应新疆和田地区提升基础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迫切需要,改善和优化新疆和田地区基础英语教育环境,英语学院精心安排了三周的培训教学实践活动。授课教师不仅有我校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教授,
  • 2021-11-12
    为落实全国及天津市校园安全专项整顿会等相关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各单位安全管理责任意识,11月9日-10日,全体校领导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 检查组围绕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校舍安全、物品储存等重点问题,先后在两校区办公区、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校内商铺、快递点等点位进行检查。 检查组在实地检查和指导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增强管理责任、切实排查安全隐患,严守安全底线,确保“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监管网络;要经常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要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全面梳理校园安全隐患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工作台账,对隐患整改进行跟踪督导落实,形成闭环管理,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位,坚决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稳定。 (文/通讯员 崔伟杰 摄影/记者 窦文彤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田洪武)
  • 2021-11-12
    近日,光明网刊发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张博颖研究员撰写的文章《讲好“非遗”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对我校副校长余江教授主编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给予高度评价。文章指出,此书是首部以多语种形式向国内外友人生动介绍40项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已出版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版本,生动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戏曲、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成果。原文刊载如下:讲好“非遗”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作者:张博颖(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研究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
  • 2021-11-12
    【获奖者科研概况】 蒋芳婧,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本经济。 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9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 【获奖成果简介】 译著名称《多元的都市化と中国の発展》(ISBN: 978-4-8188-2510-9),原著名称:《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原著作者:李强;译著字数50万字,日本经济评论社2018年10月出版。 【成果内容提要】 本书主旨是探讨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和面对的主要问题。本书认为,中国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或核心任务是如何实现农民、农民工的城镇化。围绕着这一根本问题,本书首先研究中外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后发现,我国城镇化模式的特点和难题都在于如何解决人的城镇化方面,核心是怎样突破户籍制度的束缚,最终完成城乡一体化任务;其次研究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将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区分为七种;论证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推进”特征------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以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跳跃性等。 (通讯员/李薇 王
  • 2021-11-12
    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讲话 天津市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学生集体、创新创业奖学金获奖学生现场述职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传递榜样正能量,营造崇德向善、乐学尚能的良好校风学风,根据市教育两委相关部署和学校整体安排,11月10日,我校2020-2021学年市级各类奖学金、荣誉评审会在马场道校区大江厅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校关工委、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会前,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将天津市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市先进学生集体、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天津市贫困大学生助学金等4项奖助学金学院的评选、审核、公示等整体工作情况和等额推荐名额的学生情况报送了文字版汇报材料。 评审会上,参评个人、集体通过PPT展示和事迹演讲,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角度分享了自己一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笃行致远、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整场评审会气氛热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经过校评审领导小组评议,拟推荐求索荣誉学院彭丽等12名同学为天津市优秀学生,拟推荐国际商学院刘鸿飞等5名同学为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拟推荐高级翻译学院
  • 2021-11-12
    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为一等奖选手颁奖党委宣传部部长郭太为二等奖选手颁奖党委组织部部长暴奉睿为三等奖选手颁奖合影留念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11月9日,我校举办第十六届青年教职工基本功竞赛管理干部组决赛。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出席并讲话,组织部、宣传部、校办公室、教师工作部、校工会负责人及部分学院党委书记担任评委。青年管理干部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经过10月份的初赛,在124名管理干部中,10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11月9日下午,10名选手围绕管理干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论述。经过激烈地角逐,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胡志刚肯定了选手们的精湛表现,肯定了大赛的周密组织,并从政治站位、组织功底、实践本领三个方面总结了选手们参赛以来的收获。他指出,本次竞赛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青年管理干部在学习、积累、探索、创新中不断成长,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他希望管理干部们今后能够做到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用好理论
  • 2021-11-12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感知中国”系列活动部署,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于10月29日组织2021级全体留学生,赴学院实习实践基地------宁河柴火妞农场开展农耕文化实践探访活动,带领留学生们了解、体验传统的耕作模式,亲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循环永续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大国,农耕文化、岁时节律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泉源和基础。在金黄的稻浪中,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天外留学生们陶醉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同时又辨识了五谷,感受着四季更替,在天然的课堂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摘玉米、抓河蟹、磨豆浆、烤地瓜等活动,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朴实节俭的传统农家生活,以及绿色农业、循环永续的耕作理念。期间还安排了制作芦苇茶席垫、玉米拼字及制作心形寿司等趣味活动,以新颖的形式真正地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在欢声笑语当中体验我国农业文化的精华与智慧。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小波表示,自己也是在农场上长大的,这次农耕文化体验活动让他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两国农耕文化间的差异,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国际教育学院
  • 2021-11-11
    11月4日,我校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申报座谈会在逸夫楼大江厅召开,校党委书记殷奇、校长陈法春、副校长余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科研处处长刘宏伟主持。殷奇首先祝贺2021年度新获批国家级项目的负责人,同时肯定了我校在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对项目申报的参与单位和人员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许。针对我校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殷奇指出,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做好广泛动员,提高本单位申报数量和质量;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申报,项目研究应围绕国家急需,与国家发展目标相契合,做到同频共振。陈法春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座谈会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九位项目负责人经验分享内容翔实、学术含量高。他强调指出,在2022年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学校应做好宣传推介,发挥榜样激励作用;科研处要分析申报数据,继续做好高水平项目培育;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与指导,共同为高水平外国语大学建设做出努力。余江对我校2021年度国家级项目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预申报工作即将启动,科研处和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协同推进,深入调研,开拓思路,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切实发挥好组织与服务作用。会上,九位202